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大直击!假扮冠状病毒的奈米疫苗□专访胡哲铭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hu-che-ming-nanoparticle-vaccine-mers-covid-19/

(文章更新:2020 / 03 / 12) 新冠肺炎(COVID-19) 自 2019 年底爆发,截至 2020 年 3 月 12 日,全球已有 12.7 万人感染,超过 4 千人死亡。因专家预测新冠肺炎即将流感化,疫苗研发刻不容缓!中研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胡哲铭长聘副研究员,2019 年曾针对另一种冠状病毒引起的 MERS (中东呼吸道症候群),以奈米粒子模仿冠状病毒,制成「MERS 奈米疫苗」。他将过去经验应用於当前危机,目前已找出「新冠肺炎奈米疫苗」的候选疫苗。

故事,要从 2015 年说起……

 

新冠肺炎、SARS、MERS,都是由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2015 年,南韩爆发  MERS 疫情,台湾政府也忧心忡忡。旅居美国多年的胡哲铭,正好回到台湾中研院,因缘际会下,他和台大兽医系、美国德州大学跨国合作,以奈米粒子模仿 MERS 冠状病毒外型,共同研发 MERS 疫苗。

但病毒、疫苗,怎么会和奈米粒子扯上关系?

因为病毒,就是自然界最厉害的奈米粒子!

冠状病毒体型不但非常微小,只有几百奈米,外表为薄壳,具有特殊皇冠样突起,内部中空,装著密度高的蛋白质、基因等。病毒藉由宛如超迷你战舰的构造,将蛋白质、核酸送入人体并绑架细胞。图片来源│胡哲铭 图说美化│林洵安

冠状病毒体型不但非常微小,只有几百奈米,外表为薄壳,具有特殊皇冠样突起,内部中空,装著密度高的蛋白质、基因等。病毒藉由宛如超迷你战舰的构造,将蛋白质、核酸送入人体并绑架细胞。
图片来源│胡哲铭 图说美化│林洵安

「想想看,人类的免疫系统经过漫长演化,已经非常发达,仍常常逃不过病毒的感染。」胡哲铭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免疫系统被训练了这么久,对於病毒的构造很有反应、很会辨识。」

因此,人类很早就把活病毒减毒,或是死病毒碎片制成疫苗,用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与细胞免疫,训练免疫系统「记住」病毒!

传统疫苗的局限

然而,传统的疫苗有很多局限,比如说:减毒的活病毒破坏少、免疫系统反应好,但毕竟病毒是活的,仍有些许风险。

死病毒的碎片制成疫苗,虽然安全,但病毒已大大破坏,只能刺激产生抗体免疫,杀手 T 细胞不太能辨识。但细胞免疫很重要,如果有人被病毒感染,体内有几亿只病毒,靠抗体虽然能消灭 99%,但只要有一、两只突变,变成漏网之鱼,抗体就没办法辨识,必须依靠杀手 T 细胞出面。

还有用病毒的蛋白质抗原,混合一些刺激免疫因子 (称为佐剂) 制成的疫苗,进入体内后,因为刺激免疫因子的分子太小,免疫系统都还没认出抗原,分子已经先在全身乱跑,可能引起发炎或发烧反应……

胡哲铭提出新构想:

如果用奈米粒子「模仿」病毒的外型,并做成中空,里头装入强效佐剂,就有机会成为没有毒性、副作用,又比传统疫苗更有效的奈米疫苗。

图片来源│胡哲铭 图说美化│林洵安

图片来源│胡哲铭 图说美化│林洵安

奈米疫苗:模仿病毒大作战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以往奈米技术只能做成实心粒子,无法像病毒一样中空。其实,光要做出头发直径的万分之一、大约 100 奈米大小的实心粒子已经非常困难。

「我们当时真的竭尽脑汁,思考怎样做出一个逼近病毒原样的中空粒子?」最后胡哲铭想到一种技术:双乳化法。

制作原理简单说:应用水、油互不相溶的特性,制作一颗颗中空奈米粒子,让粒子内部充满刺激免疫因子,表面薄壳黏上蛋白质抗原,模仿冠状病毒的皇冠样突起。

资料来源│胡哲铭 图说设计│黄晓君、林洵安

资料来源│胡哲铭 图说设计│黄晓君、林洵安

双乳化法不是新技术,人们常常用它制作必须中空、可包裹东西的微小粒子,例如药物、食品或化妆品等等,但过去制作的粒子直径大约 10 微米,比病毒粒子大上百倍。可别小看只是缩小 100 倍,难度将直线攀升!

试想,在正常的尺度下,拿一点水倒入一杯油里,用力摇一摇,也可产生很多小水珠在油中悬浮。但水珠越小,表面张力越大,状态不稳定,很快就会聚集成为更大的水珠。

「更别说这些 100 奈米的水珠,表面张力大到不可思议。一弄不好,让水全部聚在一起,油也全部聚在一起,根本做不出东西。」他解释。

他花很多精神仔细改良每个环节,不管是施加的能量、溶剂浓度和分子大小等。历经三年奋战,终於成功制造出足以模仿 MERS 病毒的「薄壳中空奈米粒子」,粒子内部装入强效佐剂,并模仿冠状病毒表面的「皇冠样突起」,在粒子的表面覆上「蛋白质冠」,制成「MERS 奈米疫苗」。

MERS 疫苗成功诱导免疫系统攻击病毒

他将制作成功的 MERS 奈米疫苗注入小鼠身上。结果发现,小鼠体内可产生抗体长达 300 天,也会强化杀手 T 细胞!当杀手 T 细胞将奈米疫苗视为病毒吞下,会被里面的刺激免疫因子刺激,认得这些「病毒」,下次再受到感染,就能快速发动攻击,有效毒杀病毒,达到百分之百的动物存活率。研究成果於 2019 年刊登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并已申请多国专利。

冠状病毒奈米疫苗,便是比照病毒,将抗原做成奈米大小,并模仿冠状病毒表面的皇冠样突起,在薄壳奈米粒子的表面,覆上「蛋白质冠」,进而让搭载於粒子内部的奈米级强效佐剂,得以一起传递予免疫细胞。经过实验,MERS 奈米疫苗可在小鼠体内产生抗体长达 300 天,也能强化杀手 T 细胞,达到百分之百的动物存活率。资料来源│胡哲铭图说美化│林洵安

冠状病毒奈米疫苗,便是比照病毒,将抗原做成奈米大小,并模仿冠状病毒表面的皇冠样突起,在薄壳奈米粒子的表面,覆上「蛋白质冠」,进而让搭载於粒子内部的奈米级强效佐剂,得以一起传递予免疫细胞。经过实验,MERS 奈米疫苗可在小鼠体内产生抗体长达 300 天,也能强化杀手 T 细胞,达到百分之百的动物存活率。
资料来源│胡哲铭
图说美化│林洵安

运用相同的技术,胡哲铭和许多中研院内外单位合作研发流感、B 肝或癌症奈米疫苗,或是将药物装入奈米粒子里,让它帮忙送到癌细胞所在处并释放。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这些宝贵经验皆有助於破解当前难题。

从 SARS、 MERS 到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SARS 和 MERS 源於不同的冠状病毒,三者抗原不会完全一样,疫苗当然必须按照新冠病毒的 RNA 序列重新设计,细胞检测、小鼠实验也要打掉重练。

但三者均是冠状病毒,既然是「表亲」,过去研发 MERS 或 SARS 疫苗的现象也可能出现在新冠疫苗上。例如:过去在动物模式的测试中发现,如果使用的抗原不够精准,产生的抗体可能无法中和病毒,甚至可能让病毒更快速的感染细胞,胡哲铭研发的奈米疫苗即在避免此种免疫不完全的情况。

其次,T 细胞在对抗病毒的过程中,往往一分为二,分为 TH1 型与 TH2 型细胞,如果疫苗倾向引发 TH2 型细胞产生抗体,当小鼠遇上病毒,可能产生过敏的反应。当前疫苗的研究,必须想办法让两种 T 细胞的反应处於平衡状态。

凭藉冠状病毒疫苗研究之经验,2020 年初,新冠状病毒疫情爆发时,胡哲铭便以「跨部会疫苗合作平台」的召集人身份,积极投入疫苗的研发工作。在与台大兽医系陈慧文老师合作下,目前此合作团队已制备多项候选疫苗,施打在老鼠身上也已确认可以有效产生抗体。未来,在跨部会团队的合作下,即将在可感染新冠病毒的小鼠模型中证明奈米疫苗的保护力,进行下一阶段的测试。

疫苗是打在健康人身上,研发需要充足时间确认效果与安全性,新冠肺炎的疫苗最快也要明年才可能问世!但新冠肺炎极可能流感化,未来疫苗在防疫上将越来越重要。

全世界如胡哲铭的疫苗研究者皆已站上防疫最前线,努力与诡诈多变的病毒抢时间,为全人类的未来做好万全准备。

问为什么会想到用奈米粒子模仿冠状病毒?

答其实,这是我之前在美国研究的延伸。我十三岁到美国念书,大学读生物工程,开始接触生物医学、奈米医学

许多人可能不了解奈米和医学有什么关系,其实在我们身体里就有各式各样的奈米粒子,负责传递讯息或养分,像细胞与细胞之间是用约 100 奈米的粒子沟通,有些不溶於水的分子,如油脂、胆固醇等等,在身体里也是奈米粒子。

奈米医学就是运用「极微小的载体」,帮助药物传导或作为其他医疗用途,过去常用的材料有金、矽、玻璃或碳等等,现在主流是生物相容性材料,像质体、微质体或蛋白质、聚合物等。

我在念博士后时,开始研究一个特别的生技平台:用细胞膜包覆奈米粒子,使它产生类似细胞的特性,像是在奈米粒子外面包覆红血球细胞膜,好像穿上迷彩服,不容易被免疫细胞发现与消灭,就能延长待在动物体内的时间。还有将血小板的细胞膜包覆在奈米粒子上,再让奈米粒子把药物运到心脏损伤的部位。

问一开始怎么想到用仿生的概念做奈米粒子?

答其实是因为……没钱!!(苦笑)

一般人想像中,美国实验室应该经费充裕、设备新颖,但当时我们的实验室经费不多,只能用些便宜或老旧的机器。有一阵子,许多人尝试在奈米粒子外层黏一些特殊材料,像是抗体。当我打电话去询价时,对方回说要三千美金,我们的实验室根本买不起。

无法跟别人一样进行最新的研究,我的压力很大,被迫要找其他办法,思考另找便宜的材料,后来灵机一动,想到可以把动物细胞膜黏到奈米粒子上。於是我就跑去找隔壁的实验室商量,请他们把牺牲的死老鼠留给我,让我抽取血液细胞。

后来,隔壁实验室请我去拿老鼠,却为时已晚,老鼠的血液已经凝固了,我只好拜托对方下次早点通知。最后我终於取出老鼠血液细胞、取下细胞膜,黏在奈米粒子上,材料费几乎是零。

问真是穷则变、变则通啊!虽然经费不足,反而激发创意。

答可是我当初拿这个生技平台去发表论文时,却曾有人笑:「怎么会把细胞膜黏到奈米粒子上?真是笨点子!」但我没有理会这些批评,继续前进,最终发现这个平台的应用性很强,研究成果获登《自然》 (Nature) 期刊。

总之,那时的研究给了我崭新的思维,原来制作奈米粒子时,不需卡在要用什么材质,而是应该想办法让它变成更接近人体内的奈米粒子。回到台湾后,我才会想到模仿病毒制作奈米疫苗。

问除了研发过程耗费心力,还有遇到其他印象深刻的事吗?

答说真的,这次的点子能够实现,要归功於中研院有先进的设备与仪器。

举例来说,有种研究奈米粒子很重要的器材叫做「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简称冷冻电镜),可用低温观察奈米粒子样本并拍照。一般仪器只能看到粒子外观,粒子内是实心空心,根本分不出来,一定要使用冷冻电镜。

我在美国读博士、博士后时,七年间不断向学校请求使用冷冻电镜,一直不成功。好不容易求到,不料负责的人操作错误,拍出模糊的照片,仍然向我收费一千美金,让我十分傻眼。

但在中研院,冷冻电镜设施及服务皆非常完善周全,在专业的技师协助下,每次都能照到高画质的奈米粒子照片, 让我们能把奈米粒子极细微的差异观察得非常清楚,然后反覆进行制程的优化,才能顺利研发成功。

问您从小在美国受教育,对台湾的科学教育有哪些看法呢?

答我确实有很多看法!(很认真) 台湾的学术硬体资源、环境,以及人才绝对是世界级的,但在自我表达以及沟通上仍有进步的空间。

因为台湾教育重视儒家思想、尊师重道,习惯只讲缺点、不谈优点。虽然谦虚是美德,但久了学生常缺乏自信,面对师长不太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科学讨论的风气不盛。

在美国时,虽然我身边的伙伴都是来自不同国家、背景和语系,但在这种多元的环境下反而没有阶级的包袱,我们会花许多时间沟通,一起把事情做好。

反观在台湾,虽然大家都讲同样语言, 也有相对类似的背景,但却感觉很忌讳沟通。很多时候大家怕讲错话,怕违逆师长想法, 或怕自己的想法被批评。这些顾虑是学习与科学交流上最大的阻碍, 也很难激发对科研的热情。

所以我蛮鼓励学生要培养自信,不要怕表达、不要怕问问题,多讨论才能激发创意,同时也鼓励老师们多给学生讨论以及培养自信的机会。

在科学里,平等的对话与讨论是必要的,每个人的意见、点子都值得讨论。就算不完整,我也想听你的想法,我们可以共同找出一个更好的答案!

 

 

请依「创用CC 姓名标示–非商业性–禁止改作 4.0 国际 授权条款」直接转载,可改标题,内文不动,需标示作者,附上研之有物文章网址。

 

 

短评:世界各地均投入大量成本研发创新对抗新冠病毒的解方、疫苗,在往后的时间应该会陆续看到面对新病毒的新药方、新疫苗、新用途在各国专利局中被公开、公告、授权等的状况吧。贝斯特希望每个投入研发的心血结晶都能透过申请专利被保护而受惠,每个患者都能因受惠而被治愈、康复;为抗疫的研发人员致敬。

 

营业地址

TEL:02-87872799
FAX:02-87878616
免付费服务电话:0800-606-558
地址: 104台北市中山区民生东路三段15号3楼
Email:service@bst.tw

营业时间

星期一 ~ 星期五
09:00 ~ 12:00
13:30 ~ 17:30

贝斯特国际智权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BEST INTERNATIONAL IP CO., LTD. Copyright 2025

加入 LINE 好友

加入 WeChat 好友

透過行動條碼加入好友

免付費電話

+886-800-606-558